评论 > 言论 > 正文

颜宝刚:首季经济增长放缓 私人消费失动力复常以来最差

作者:
作为首季经济“火车头”是货品出口,按年急升6.7%,增幅较进口增3.2%大,表现是过去两年最好,这主要反映在输往中国内地出口显著改善,以3月出口数据为例,由2月跌0.6%,转为大幅上扬12.1%。不过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及偏紧的金融状况将持续影响货物出口,特别是易受外围因素影响,包括联储局减息时间不确定、欧美经济不稳等,出口贸易能否持续好转是很大疑问。

香港今年首季本地生产总值(GDP)初值按年增2.7%,较去年第四季按年升4.3%有所放缓,为去年第二季以来最低增长,但好过市场预期的0.8%。不过从细项看,首季GDP向好主要受惠于出口按年增加6.7%,但占本港GDP比重高达七成的私人消费开支,却出现大幅放缓,由去年末季增3.5%放缓至1%,为2022年第四季以来增幅最小,而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按年升0.3%,升幅较去年末季的17.5%显著放慢,反映的是经济结构改善并不全面,甚至有机会全年表现是先高后低,未必能达到政府预期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作为首季经济“火车头”是货品出口,按年急升6.7%,增幅较进口增3.2%大,表现是过去两年最好,这主要反映在输往中国内地出口显著改善,以3月出口数据为例,由2月跌0.6%,转为大幅上扬12.1%。不过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及偏紧的金融状况将持续影响货物出口,特别是易受外围因素影响,包括联储局减息时间不确定、欧美经济不稳等,出口贸易能否持续好转是很大疑问。

消费增长引擎失动力,表现为通关以来最低增长

经济师真正关注的,是去年恢复通关带动香港经济复苏的私人消费,近日的表现却强差人意。首季私人消费开支仅增长1%,是2022年底以来表现最差。按月计今年三月更是大幅倒退7%,终止了连升15个月的趋势,与去年同期增长四成表现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反映的是在去年初复常之后引发的反弹效应已经终结。

更不寻常的疲弱,是源于3月份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仅为312亿元,按年下跌7%,逊于市场预期升0.9%,是两年来表现最差,而且与2019年1月零售业销货额高峰的481亿元比较,目前较当时大幅下跌35%。这主要是3月底复活节假期开始,大批市民出外旅游及北上消费。据入境处资料,复活节假期首三天(3月29日至3月31日)共有逾151万香港居民出境,当中绝大部分均是北上消费。

翻查自去年初复常以后,香港的零售销货额是在317亿元(2023年9月)至365亿元(2024年1月)之间,而即使在圣诞、农历年的12月、1月,亦分别只有360多亿元,可以说每月330-340亿元已是香港零售业的新销货常态,要重上2019年前400亿元疫前的每月平均水平既不容易也不现实。

但3月的零售额降至仅有312亿元,就令人相当震惊,因为金额不单远低于去年的所有月份,更是回复至2022年11月时水平,要知道当时仍是“动态清零”近乎封锁边境的状态。因此这个数据实际是反映港人外游次数增加及北上消费趋势日渐明显,加上内地旅客来港消费模式转为深度体验游(换句话就是“穷游”),都对私人消费有影响。加上本港金融业前景仍未明朗,如美国的制裁,以及联储局将减息时间不断推迟,息率高企影响本地消费意欲。

零售管理协会会员调查显示,有九成会员表示4月生意录得跌幅,其中超市、食品及电器零售商生意录得单位至低双位跌幅,至于珠宝首饰及健康食品生意录得二至四成的跌幅。整体来说,3月零售疲弱的趋势延至4月,预料4月本港零售额或有高单位数至低双位数跌幅。至于外界寄予厚望的五一黄金周,纵有烟火汇演,反应亦不及预期理想。

虽然不少外资大行包括花旗、高盛及摩通均上调今年香港经济增长预测至3%或以上,但也有部分是较为保守,当中包括摩根士丹利、德银及野村。大摩特别关注本港零售销售自2月起明显放缓,虽然内地访港旅客增长,港人北上情况缓和,但人均消费疲弱,加上年初以来港元兑人民币升值、利率高企,以及经济疲弱,皆不利零售表现,故将今年本港零售销售预测,由原先估计增长5%下调至跌5%;因应以往季节性表现,料至6月才见底,届时跌幅料为11%。

大摩又指,由于疫情令内地访港旅客减少,2017至2022年期间,15个主要奢侈品牌合共结束34间店铺,转移到其他地区开店,到过去两年情况虽稍有改善,但增加数目仅是4间奢侈品专门店。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年2月预测本港今年GDP实质增长介乎2.5%至3.5%,德银经济学家却指,不利的基数效应造成了影响,预测今年香港全年GDP只会增长2.5%,这低于去年的经济增长3.2%,亦仅是政府预测的下限。

北上消费续损本地零售,官员无视结业潮难推动经济转型

还有一个数据是间接反映港人北上消费程度,说的是第一季服务输入按年升17.6%,已经是连续五个季度录得双位数增幅,服务输入保持近两成增长,实际就是预示本地居民外游及北上消费意欲旺盛,不利本港消费。

贸易信用保险公司科法斯(Coface)表示,北上香港居民与访港内地游客的比例约为3比1,是疫情前约1.5比1的两倍。从结构上看,随着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完善,更多港人周末北上消费及内地出境游客分流至其他目的地会成为新常态,将降低本港旅游业在短期内全面复苏至疫情前水平的可能性。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周行政会议前的记者会中,被问及结业潮时回应指“如果我们沉醉在日常生活经常会见到的一些变化,并把它以一个夸大的方式处理,我觉得未必是一个最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希望香港可以更加辉煌”。

这种“离地”式的回应,几乎完全不是“人话”,只像内地地方官员或官媒的一些歪理言辞,可说是毫无意义。市民日常生活看到自己屋企附近很多店铺结业、满街“吉铺”,有什么人会像特首说会“沉醉”在此?市民及媒体只是将日常见到现象放到社交媒体,为何会被指责为“夸大自己感受”?虽然GDP仍然有正增长,部分经济数据如失业率仍然理想,但更多的数据证实经济复苏不全面,像楼市负资产宗数突破3.2万宗,突破廿年新高;个人破产呈请按月急升近21%,是自去年11月以来新高。强制公司清盘呈请按月劲升三成,属两年以来的新高;货柜码头排名跌出全球十大;至于雇主拖欠强积金供款比率亦按年大增,难道这些现象我们就要视而不见?

我同意今时今日香港要回归昔日的发展模式并不可行,如果特首说的不要“沉醉昔日”指的是经济转型,亦大概是事实,行业更替、店铺开业结业是日常生活时有发生,但从未听闻政府说过已踏入这个经济转型期,亦看不出有任何良方带领市民走出困境。官员常说今天的香港优势是“背靠祖国”,讽刺的正正是这个“靠山”正在日益掏空这个曾经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主事的官员只会向上“唯唯诺诺”,向下就叫市民不要“夸大自己感受”,岂不哀哉?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自由亚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507/205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