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经济这副鬼样,内卷只是刚刚开始

这时候大家就会觉得,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稍微好一点的岗位门槛也越来越高。

多数人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就业市场门槛提高的焦虑,也会从家长传导到孩子。

我们看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小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04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认为职场和就业内卷这个事情现在绝不是什么终点,而是刚刚开始。

因为本身卷不卷就是供给和需求两头决定的,全球角度看整体供给是大于需求的,而且这个过剩会随着时间流逝越发严重。

拿我们国家的情况来说,我们是一个世界工厂,整体产能匹配的不止是我们国家自身,而是全球市场。

现在全球那些有购买力的主要国家,都在步入老龄化。这意味着从全球角度看,整体需求可能是在缓慢下滑的。

即使目前的产能不继续扩张,伴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有购买力的市场年龄越来越老,需求也是在下滑的。

另外还有个影响因素是:两年前我们写过一篇《全球化已经走向尾声》,说从川普上台贸易冲突开始,就意味着像过去二十多年的那种全球化已经结束了。

这部分逆全球化里面,有一块是针对我们的。很多欧美公司客户要求,在我们国家之外要有备份产能。

这也是为啥我们会看到,最近两三年很多欧美公司现在要求在中国之外的东南亚墨西哥,逐步开始建立备份产能。

我们看到很多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现在也在东南亚墨西哥大量的投资建厂,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未来这些产能建好以后,有些行业的订单和需求会被分流,就业岗位也随之会被分流,这个变化最近几年是在缓慢发生的。

从供需的角度看,本来我们国家这个世界工厂的产能和全世界需求之间就是紧平衡。

现在这些欧美公司又要求在我们国家之外,额外建立备份产能,等于说全球范围看这个供给会从紧平衡进入过剩。

再加上部分产能和订单转移的同时,不止是减少了给国内的订单需求,而且也会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步迁移。

等于说我们的就业岗位随着产业的迁移,也一起迁移到这些建立备份产能的地方了。

未来如果这个趋势延续,有很大概率我们会看到就业领域的内卷还会继续加剧。

因为本质上这还是个供需问题,我们未来十多年每年还有上千万大学生毕业,但是就业岗位的需求却没怎么同步增长。

甚至可能不光是不增长,而且因为整体需求出现萎缩,可能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所以现在的所谓内卷,可能并不是很多人想的终点,而是内卷的过程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已

05

这里可能有人又要说了,你光描述现象不给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不是让人更焦虑了么。

很遗憾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有解的,有些东西应该算是时代变化的产物,你这代人赶上了就是赶上了。

如果非要让我说个解决方案,那么我个人觉得出海和外国人去卷,可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向。

因为增速放缓以后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基本上是石头里榨油,拉长时间看也没什么前途。

很多人应该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你生在一个小山村,村里没啥产业和增长让你维持生计,那你就要到大城市比如北上广去。

如果到了大城市还是没找到出路,那么就到海外去闯一闯,越是穷或者越是找不到机会越是要这样,这些地方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对于我们勤劳上进的中国人来说,出海卷的优势也很简单。在发达国家你的优势是性价比更高,到落后国家你的优势是眼界和见识。

如果说自己出海会觉得害怕,那么就跟着这两年出海在海外建厂的那些大型制造业企业,或者是那些出海搞基建的大央企。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时间有读者留言说,自己之前中学毕业以后在国内工地打工,之后跟着央企去了非洲搞基建。

在这期间学会了可以日常沟通的英文,后面这个工地结束以后又跑到欧洲继续干类似的活。

这几年在欧洲虽然日子无聊,但是因为日常钱没地方花却攒下了不少,一年差不多有几十万。

这些钱要想在国内工地上攒的话,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累死累活也做不到。

这哥们说现在的状态自己还算满意,打算努努力在外面多赚几年钱,年纪大了回家乡养老,给家乡的消费做贡献。

可以看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减少内卷的方式就是走出去,守着跟前的一亩三分地是找不到机会的。

个人认为可能在未来很多年时间里,去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和老外们去卷,或者是把中国的商品卖到海外去,依然算是个体相对容易赚钱的路径。

这就是为啥我们会觉得,现阶段解决内卷的唯一办法就是出海去卷,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外面的机会。

06

说起内卷这个事情,很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和表弟一起出去走了一圈,见了一些很久都没有见的朋友,大家都在感叹生意艰难。

表弟看了这个情景感觉很奇怪,因为他是最近三年才在留学领域创业成功的,客户数量每年都有五成以上增长

因为服务相对比较好,甚至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客户都会给他推荐新客户,所以他很奇怪为啥大家都会觉得这么难。

我说你们增长快一方面是因为服务确实做的好,从创业到现在一直口碑很不错。

另一方面是因为正好赶上了因为内卷和就业岗位缩减,大家都在拼命考研提升学历带来的红利。

考研的人数量多了之后,考上的难度就变得越来越大。不少家境还过得去又成绩不错的小朋友,就开始另辟蹊径。

大家不去卷国内的研究生了,开始申请国外QS排名相对靠前的研究生,这样难度比在国内考研相对会低一点。

从费用负担的角度来说,在英国澳洲这些地方读个研究生一年多两年几十万的费用,很多城市中产家庭也承受得起。

而且花这点成本还有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看能不能再外面找到点不那么卷的机会,这部分开销你可以当做是机会成本。

就像企业出海是内部需求跟不上逼出来的,很多人目前去海外读研或者说往海外就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想当年欧洲人就是自己内部没增量卷不动了,然后很多人只能是被逼得出去卷,于是大航海时代开启了。

看看新闻也知道,这两年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大家走出去,去外面寻找更多的机会。

表弟说确实是这样,现在不是大家都说内卷嘛,解决内卷的办法,还是得出去目前不是那么卷的地方卷。

如果你家里条件很差学历不高主要做体力活,或者说普通家庭读书成绩还行但又在国内卷不动,可能最好的选择还是出海卷。

相对海外市场,国内的蓝领体力劳动者即使现在收入水平提高了一截,也是很难受到尊重的。

大多数海外发达国家,可能每小时25欧连个像样的钟点工阿姨都请不到,而且蓝领和白领的假期社保医保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对这批人来说,如果有能力就自己出去卷。如果自己害怕就加入大型国企去海外的工程队,或者跟着国内制造业工厂出海都是不错的选择。

尤其对于那种普通家庭没啥积累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够出海到发达国家和外国人卷就出去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性价比相对会更高。

同样的工作赚钱相对更多,工作压力和付出的劳动时间相对比较少,买房相对收入水平没那么贵。

07

说起这个事情,表弟说自己前两天正好看了个出生普通家庭,但是工作在纽约的中国女生写的帖子,也算是一类比较有意思的出海人群。

这女生和老公大学毕业五年,两个人虽然都不算公司的高层,但是收入还算不错。

两个人年薪加起来35万美元,这个数字每年还都在上涨。每个月除去房租和日常消费,他们俩还能剩下一万多美元。

算算账的话,一年差不多的剩下十多万美元,也就是七八十万人民币。

这姑娘在房价大涨之前和老公一起去看房,发现除了上东那种很贵的区域,曼哈顿普通房子也就和北上广差不多。

但纽约这边的平均收入是北上广的几倍,她和老公一年攒十多万美元,按照纽约20%的首付买个房子并不是很难,所以他们就把房子买了。

疫情以后美国可以申请长期在家工作,在家没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各种摸鱼。

这夫妻俩公司都不怎么加班,周末基本是双休。在家的平均工作时间,基本就是六小时。

假期这边也比较宽松,她老公年假有二十多天,她们公司的年假是无限的那种。

她自己因为脸皮薄,一年请了不到20天年假,但组里人各种请假,上级开会时候还说多请点也没事。

下班以后基本就是自己的时间了,养狗养猫出去旅游,各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女生说这样的生活自然和富二代没法比,但是对于女生这种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已经很好很满足了。

很多人问他们怎么毕业没回国,这女生说之前确实一直想要回国,但是自己和老公的工作机会主要在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

之前也和国内的HR聊过面试过,发现回去两个人工资能拿到现在一半就算很好了。

女生要是生完孩子以后可能都找不到现在的工作,想要一年存个七八十万人民币根本不可能。

也是为啥出来留学的时候,一直想着毕业要回国。但是毕业找了工作之后,就一直下不了决心的原因之一。

而且看看国内大城市的房价,感觉可能退休之前都没办法回国了。回去基本存不到钱,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很大。

虽然前几年出去的时候是想着一定要回国的,但是最近却越来越倾向于先留下来工作攒钱再说了。

毕竟现在父母年纪都越来越大了,自己还是得想办法好好工作存钱。万一以后他们需要什么医药费,得保证自己能拿的出来。

目前的工作除了开销之外还能存点钱,万一家里父母遇到个什么事情不但能拿得出钱,而且还能给他们提供相对好一点的条件。

这个女生说了句很实在的话,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的工作,反正她没那么大的理想,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说到多数人都是个普通人,好好读书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生活,钱和时间总要有一个吧。

她自己读书或者说学历教育就是一种投资,多数普通人卷了半天学历也不过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赚更多钱,过上更好的日子。

对于她自己这种快三十岁还没生娃的女性,回来找工作大概率要被歧视。工作更卷更累钱还更少,所以思考再三还是选择留下了。

尾声

有时候想想,现在我们觉得不管是读书还是就业越来越卷,其实底层逻辑很简单。

无非就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以后机会变少了,就业岗位的供需出现逆转了。

只要懂得供需这个底层逻辑,接受时代变了过去的高增长不可持续,自然就会按照新的预期重构自己的规划。

大趋势变化以后多数普通人的折腾大概率是徒劳的,折腾到最后大概率还得认命。

那些没认识到时代变了,还在盲目往前冲的人注定会成为时代和变化的牺牲品。

个人觉得从在国内往死里卷,转向大量人才出海攻城略地,未来会成为一个大方向。

尤其是出去为国内公司企业和产品寻找更广大的市场机会,应该就是接下来的趋势和至少两三代人的机会所在。

如果同样要卷又有条件的话,现阶段真不如出海去和外国人卷,可能还相对容易一点,毕竟中国人一直都非常勤劳。

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家里没太多积累,自己到一线城市也没有根基的话,那么也不如到海外去试试。

已经毕业的可以跟着出海的企业一起,没毕业的家里条件又允许可以像前文提到那个女生一样先留学。

虽然很多人觉得现在留学已经变成了一种消费,但其实很多人出去留学也是在寻找另一种可能。

一类人是因为担心学历不够影响就业,经济增速回归新常态就业机会同步缩减之后,大家都在拼命提高学历来提高就业竞争力。

毕竟现在国内考研非常卷,留学想考同样世界排名的学校难度,要比在国内小很多。

另外一类是像前文提到的女生,想着留学结束可以在海外找个工作,压力不那么大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收入。

因为有些专业国内过剩很难找工作,比如说化工这类专业。但是到美国你读了完理工科博士基本不算难找,而且很容易留下来。

不过个人觉得要是准备出去留学,其实最重要的是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能力,这点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个分层很明显的东西,比如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留学这个事情看法就是不一样的。

对一些家庭来说就是送孩子出去,连读书带玩一年多的同时,还能拿个有用的硕士学历回来。

但是对一些家庭来说就是压力会很大,因为家里就这么多钱,这笔教育投资下去,是必须得到足够回报才敢投入的。

所以如果说自己的家庭出几十万有明显体感甚至痛感,那就不要自费留学了,后续孩子的心理压力可能会比较大。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先留学再想办法找海外工作。原因是读完书以后再跑去外面,不管是适应还是找工作都很难。

即使你英语还不错也很难适应,很多东西自己不懂,很多事情没人告诉你,啥都不了解找工作也难。

要是真的家底特别厚,这个阶段出国就是为了花钱,也根本不打算工作了,那倒也无所谓。

当然如果压根不想折腾,愿意留在老家也是ok的。毕竟人生短短几十年,想躺平过舒服日子也是个选择。

只是说与其要辛苦做“X一代”,相比一线城市的话不如去海外做个尝试。

相对而言同样的工作没有那么卷,但是收入水平和属于自己的时间大概率会多不少。

因为国外早就过了我们国家过去20年高速发展的那个阶段,80%的人薪酬基本差不了太多。

现在国内的增速也在降下来回归平稳,不像过去高速增长的年代有那么多机会了,所以在哪里打工就有个性价比问题。

同样是打一份工赚一份钱,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发展爱好,简简单单过自己的生活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炒股拌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26/2047912.html